傳全球首例“換頭術”在華進行 任曉平回應:未確定
???? 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意大利神經外科專家賽吉爾·卡納維羅宣布:2年內將完成首例人類頭顱移植手術,并且宣布這一手術將和哈爾濱醫科大學任曉平教授率領的醫療團隊一起合作。這例人類頭顱移植手術將在2017年12月在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舉行。
“換頭術”暫無時間表 未確定在中國進行
14日中午,剛剛結束門診的任曉平教授接受了中國之聲的專訪。
任曉平:社會上認為在17年就要做。其實沒有時間表而且也沒有說在哪里來做,只是他現在跟我們合作,跟我們聯系上,我們談了一些未來合作遠景發展。這只是說合作是科研合作,是臨床前的合作,并沒有談到這個病我們要怎么做,做哪個病,在哪里做。如果得到了很多方面有效支持,而且臨床前研究非常有效,按照我們預計方向發展,不排除兩年以后,我們有很好結果,具備這個條件,或者更加接近做人,這也不排除。
記者:目前報道出來詳細順序,比如先把病人冷凍順序是對的嗎?是您和意大利專家定好的嗎?
任曉平:這個順序是對的,應該考慮或者說這是環節中一個很好的設計,但這個設計方案能不能經得起實踐檢驗,需要在實驗中來完善它、驗證它。如果這套方案不行,我們要采取相應其他方案,我們備了好幾套方案。目前報道出來的只是其中的一種。
記者:需要從全國招一些在移植方面專家聚集到團隊中嗎?團隊將來會有哪些人組成,設備如何進行設計,有沒有一些想法?
任曉平:我們已經開始著手了,設備儀器正在和哈爾濱工業大學一些工科教授在合作在談,而且有些設計都是我們專利性質的。這個團隊不僅不局限在中國,這里涉及到國內一些像第二軍醫大學、上海復旦大學有些整形外科醫生、北京、師大的工科的教授都是我們合作團隊中的?,F在在國外也有,北美還有歐洲,現在國內國外不下十個大學,優秀的科學家,有志這方面的,這個領域里有成就的,愿意納入我們團隊里,這個力量不是一個人能做的。我任曉平的價值就想把它啟動起來,這個天大的課題也許我這一代人都解決不了,但是我們起動了、引導了,為后來者搭建了一個平臺,加速它往臨床方面轉化。而且同時在做的過程中能鍛煉一批年輕人,甚至給在國際上會很好提高我們國家的聲望。
面對醫學倫理爭議 任曉平稱“有行為才有規范”
記者:這樣一個特別讓人聽起來有點聳人聽聞的消息也招來很多醫學界的關注,比如研究醫學倫理的人就認為這已經觸及到醫學倫理底線,在您心里它的底線在哪里?
任曉平:我認為倫理學是個行為規范科學,行為規范就是我們有行為才有規范,今天這個行為,臨床學還沒有做呢,它自然就沒有規范,醫學發展史也是這樣,每一樣新的創新都是先有行為后來做成了,心理學家、倫理學家出來規范,哈佛大學有個教授主任說這個東西如果國家部門、相關的法制部門批準做,沒有道理去阻礙它的發展。
記者:對于這個俄羅斯人自愿站出來做第一個志愿者,大家表示很敬佩。另外很關心后面還有可能再找到第二個、第三個這樣的志愿者嗎?畢竟是險這么大。
任曉平:有,現在我手里就有三個志愿者,就接到很多患者電話,看到消息的時候,他說我們生不如死,從家庭生活,從個人生活痛苦,任醫生能不能幫助我?其實我就給他解釋,這個東西不是他想象的,而且不是近期能解決的,幾大類比如像癌癥晚期,沒有任何辦法,外科治療就完了,化療做了、放療做了,但最后轉移了,盡管他腦袋沒有轉移,健康,但是身體上就是死亡,目前科學沒有辦法。還有骨科的高位截癱患者,常常最后都走向死亡,沒有任何辦法治療。還有一些先天遺傳疾病,到醫院里看到最后喘氣都喘不上來了,但是腦袋是非常健康的,作為醫學家,你的責任和義務是什么?你不就是應該研究挽救這些人的生命?在美國時有人質疑說這個不倫理,俄羅斯患者說咱倆換位一下,你會不會反對來做這個東西?(記者馮會玲)